Skip to main content

我在中国教授解决冲突的那些年里,许多人对我说,"我和别人没有冲突"。作为一个美国人,这句话让我很不解。我想知道,怎么可能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呢?我们不是都有冲突吗?我开始怀疑我们是否对冲突有不同的定义。

有一天,当我与一群学生讨论冲突和使人和睦时,我有了一个 "恍然大悟"的时刻。一个学生将冲突描述为一场爆炸,是两个人之间的爆发,导致关系出现羞耻性的破裂。我心想,如果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冲突,那么我就理解为什么一些人声称他们与他人没有冲突!我开始意识到,从概念上讲,冲突只有在行动被采取时才存在——当有人明显地爆发出来时,那就是冲突。然而,从圣经的角度来说,我的理解是,冲突是首先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的:“你们中间的冲突是哪里来的?争执是哪里来的?不是从你们肢体中交战着的私欲来的吗?”(雅各书4:1)。我开始思考,“爆炸和羞耻”的冲突观是从哪里来的?

在研究孔子对冲突的观点时,我找到了答案的根源:

  1. “如果一个人努力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自己的理解力,并在合宜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冲突总是可以避免的。”
  2. 冲突“表明了一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一个社群的弱点,即他们不能理解变化的复杂性,因而不能控制或约束自己,使遵循自然规律成为可能。”
  3. “人们在社会中经历的任何冲突基本上都是小人的自私利益与君子的美德之间的冲突。” 1

从本质上讲,孔子认为,只有那些软弱、小气、自私并且无法控制或约束自己的人,那些无法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的人,才会与他人发生冲突。 因此,如果你与他人发生冲突,这意味着你的软弱和自私。 由于没有人愿意被视作软弱、小气、自私和缺乏自律,人们下意识地尽可能避免对外展示任何冲突的迹象。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文化上讲,在道德上优越和低劣的人之间一个被默许理解的差异是,是否与他人发生明显的冲突。实际上,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果我公开与某人发生冲突或公开承认我与另一个人之间存在冲突,周围的每个人都会默认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负面的、道德上低劣的,甚至是可耻的行为。就个人而言,我可能也会感到羞愧。这种对与人发生明显冲突的结果的基本理解,可能部分解释了许多中国人对冲突的回避倾向。

但是,避免显露出来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和平的存在呢?并不是。我在论文研究中采访的一个人以这种方式描述了对和好的通俗理解:

和好指的是不再有爆炸性冲突;每个人似乎都在彼此和平相处,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它们只是被搁置了,隐藏了起来。人们永远不知道这个问题何时会再次爆发。2

我们中很可能很少有人有意意识到,我们是通过一个镜头来看待冲突的,无论是儒家色彩的镜头还是其他文化镜头。 我们对冲突的看法已经内化到了一个程度,以至于大多数人只是将其视为事物的本来面目。在中国的基督徒学习基于圣经原则的使人和睦时,许多人也经历了个人的“恍然大悟”时刻——现在他们看到冲突始于内心,为了 "避免冲突 "而回避根本问题的解决,只会让内心的冲突继续存在。知道有办法解决已经在心里开始但尚未爆发的冲突,确实是个好消息。

注意:注意:这篇博文包含的一些内容来自Jolene尚待出版的书: 《Changing Normal: Overcome Barriers to Resolving Conflict, Start Reconciling Relationships》.

 

这篇博文于2023年2月20日首次发表在 《华源协作》上。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尾注

  1. 成中英,“Toward Constructing a Dialectics of Harmonization: Harmony and Conflict in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3, no. 1 (2006): 31, 44-5. Emphasis added.
  2. Li Jie (pseudonym), author interview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