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我是对的","我是个好人","我没有犯错"。这三种心态经常阻止人们解决冲突问题。我在中国为我的论文研究采访过的人反复表示,坚持这些未经审视的自我观念和立场是在关系和好方面的一大障碍。然而,随着他们心态的转变,一扇通往潜在和好的大门也随之打开。

“我是对的”

王芳在反思自己过去从不向别人道歉的时候说道:“过去,我不愿意道歉,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我觉得我是对的!”1  对于自己和与你在某个问题上存在分歧的那个人,你的想法有多固化亦或是灵活?你是否发现自己本能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心里想着或说出来:“我是对的,我会证明给你看”?

闵蕾与我分享了一个故事,她的祷告小组里有一位女士叫陈丽,因为闵蕾说过的一些话感到深受冒犯和伤害。2  当另一个祷告小组成员告诉闵蕾时,她感到震惊甚至不安。她并没有想要伤害陈丽!她说话的本意是为她好。陈丽怎么会那样理解她的话的呢?

当祷告小组的成员建议闵蕾打电话给陈丽,与她谈谈,并可能道歉时,一开始闵蕾拒绝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是,当闵蕾花时间为这个情况祷告时,上帝帮助她看到问题不在于她的话是否合理、动机是否纯洁或她是否犯了错,而是在于闵蕾是否足够谦卑和富有怜悯心地去打电话,请陈丽告诉她自己的话是如何伤害她的,并为造成的伤害道歉。

于是,闵蕾打电话给陈丽,请求陈丽告诉她哪些话伤害了她,以及这些话对她的影响。在分享闵蕾说过的那些令她受伤的话时,陈丽非常沮丧,情绪也很激动。随着陈丽分享更多的内容时,闵蕾意识到她的话触发了陈丽过去的伤痛。闵蕾能够看到陈丽因她所说的话而感到多么受伤。上帝感动了她的心,使她有怜悯,并真诚地为伤害了陈丽而道歉。陈丽也能够原谅她,他们的关系得以修复。为了实现这一切,闵蕾必须不再专注于追求自己是对的,这种心态会使她在人际关系上陷入僵局。

“我是个好人”

当你直觉上知道自己搞砸了、犯错了或犯罪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试图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想着“我本意是好的。我是个好人,这不值得丢脸。”杨林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这种心态:

我们认为自己是好人。我们在内心深处认定,即使我不完美,至少我也比普通人好些。

即使我们心里讨厌某人,和人保持距离,我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好人:“至少我没有与她争论!“,“我对她很客气!” 3

人类自我辩解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作为人类,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有错。我们当然也不愿意向别人承认。我发现,即使作为基督徒,我们也会受到试探,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除了基督之外,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好人。哦,我们多么渴望成为好人,并被看作是好人啊!

“我没有犯错”

有时,尽管我们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对某人犯了罪或犯了重大错误,但是保全面子的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不向任何人承认我们的罪或错误,甚至不向自己承认。为什么我们如此难以面对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黄晶晶告诉我,她感到愤怒和因保全面子而不道歉的理由是合理的,这为我提供了一些线索:

我过去很少向我的丈夫或孩子道歉。其一,我觉得我对他们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其二,我还要面子呢。尽管我在心里为自己的言语感到羞愧,良心不安,但我仍然不会道歉。我想,"等等吧,会过去的"。

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真的很要面子。要迈出第一步,承认我们的错误或过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担心别人会对我们有不好的看法,甚至攻击我们。我有这种担心。

我假装认为我是对的,我非常坚强,因为我不想承认自己是软弱的。我觉得道歉意味着我失败了或做错了什么。这证明了我不好。4

你发现了黄晶晶的逻辑等式吗?

做了错事或失败 = 负面的自我价值(“我不好”)

她的直觉反应,甚至对她自己来说,是将保全面子置于一切之上。如果我们将做错事、失败或犯错误等同于我们的自我价值,难怪我们会下意识地避免思考自己可能犯了罪或犯了错误,更别说公开承认了!

王佳恰当地描述了我们许多人在无意识中所感受到的情绪:

如果你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冲突),你需要处理你自己在问题中的那一部分;我不太愿意面对自己,面对我犯罪、做错事的事实。我不太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我真的面对这个问题,会让我感到羞愧。5

特别是在面对我们知道自己对问题有所贡献的冲突时,我们常常更努力地想要做好,恢复到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状态,以保全面子,保护我们自认为的好或自我价值感。

我们有许多盲点,需要圣灵启示我们哪些思维方式阻碍了我们解决与他人的冲突。箴言告诉我们,我们回应他人的方式往往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直,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言21:2)。主看重我们的心,看到我们回应冲突的动机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上帝在我们身上所看到的,拥抱他的思维方式,并开始被祂改变时,我们的关系就会收获益处。

 注意: 这篇博文包含的一些内容来自Jolene尚待出版的书: 《Changing Normal: Overcome Barriers to Resolving Conflict, Start Reconciling Relationships》。

 

这篇博文于2023年4月3日首次发表在 《华源协作》上。

图片来源: Jan Tinneberg via Unsplash.

尾注

  1. 王芳(化名),作者采访。
  2. 闵蕾和陈丽均为虚构的名字。
  3. 杨林(化名),作者采访。
  4. 黄晶晶(化名),作者采访。
  5. 王佳(化名),作者采访。

Leave a Reply